无心解梦网

为什么古人的字常用“子”?(里都有什么含义)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里都有什么含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为什么古人的字常用“子”?
  2. 论语中“里仁”指的是什么?

为什么古人的字常用“子”?

回答问题,

为什么古人的字常用“子”?(里都有什么含义)-图1

以现在世界观看古子!愿当富子装孙子!甘当乳子学牛子!

以古老看,愿让乳子承家子!愿让子子成龙子!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闭上眼瞎想一通,似乎有些眉目。复又请教三四师友后,才敢前来作答。

为什么古人的字常用“子”?(里都有什么含义)-图2

古人有名、字,后来还有号。字,也称表字,指在本名之外另取的一个与本名意义相关的名字。比如班固,名固字孟坚。固、坚同义。“孟”是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即老大。他的弟弟班超排行第二(仲),故字升。

又如白居易,名居易字乐天,居易即平安、平易,容易安居,“乐天”与之意义相近。再比如岳飞,名飞字鹏举,所谓“鹏举”,就是高飞之意。

原因很简单,字的存在,就是为了抬高和推尊被称呼者。名,一般只有尊长可以直呼。以表字呼人,有抬高对方的意思,直呼其名,显得有些不恭敬。称人之字,便显得谦逊一些。

为什么古人的字常用“子”?(里都有什么含义)-图3

这就是为何古人表字中多君、公、子等字的原因了。因为君、公、子等字,最初都是敬称,君最初多指国君,公和子,为古代爵位(公侯伯子男),都是用来称呼尊贵之人。后来,随着贵族制度的衰亡,这些原本指称上层贵族的字眼,被知识阶层广泛使用。

子等词,自带敬意,无形中已提高了对方的地位这是古人表字中多“子”字的第一大原因

【对古人名字感兴趣的朋友,不妨翻下吉常宏先生编写的《古人名字解诂》。已经绝版,孔夫子等网站上卖得傻贵,可以下载电子版看看。】

第二点,“子”还是男子的美称

“子”的这种意蕴,多半也来自爵位。中国古代的五爵,只授给男性,授予人数不多。从常理来看,相对公、侯、伯,“子”爵和“男”爵授予的人数要多一些。“子”逐渐生产生一种新的意蕴,即作为男子的美称。

古人字中常有“子”字,大概也是有这层意思在。

民为子,如教子,子民,孩子,子约,好多子的关系应该是生活的首字。

一了百了,百形容最大数字的意思,了知了,知道了,能知一的没几人,因为还有很多小單位没发现,大也不知大到什么地方。再小的单位是一,再大的单位还是一,一加了,子也。

论语中“里仁”指的是什么?

选择住在哪里,与什么人交往,往往反应一个人的内在追求和品性。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多数人就喜欢和消极的庸俗的人在一起,因为往下走是最舒服的。只有那些愿意不断克己修身,不断积极进取的人,才能做到“里仁”。喜欢与仁人在一起,说明自己也在追求仁的品德。这是人群中有智慧的人才能做到的。


子曰:“吾欲仁斯仁至矣”。可见仁是人人皆可有一份的。那是不是仁仁皆同呢?

看看论语里的表述,对不同人不同事,仁的内涵都在变化。所以仁的第一层含义就是“人”,以人为本,因人施教。咱说到儒,就一定要先把“人”字大大地竖立起来。

有了第一层含义“人”,自然有了第二层含义该做怎么样的人呢?“仁者爱人”。那么从哪里爱起呢?

我听到过这么一个故事。说《孔子家语》中有这么一段话,孔子问:智者若何?仁者若何?子路回答说,“智者使人知己,仁者使人爱己。”子贡的回答是,“智者知人,仁者爱人。”而颜回的答案是“智者自知,仁者自爱”。孔子对颜回的回答给予了最高的评价。

也就是爱人首先要从自爱做起。爱惜自身,不要去做污浊的事,不要消磨于苟且,不要放纵于欲望,不要放弃自己的道去迎合他人。爱我即是“克己”。克己即为爱人。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

第三层意思就该说说仁的爱是什么样的爱了。老祖宗造字从不马虎,所以咱再从字形上分析:仁者二人也。也就是说仁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个不是我与“他众人”的关系,这样就成为平等无差的爱了,那是墨家的,道家的,基督的爱,但不是儒家的爱。“二人”是指我与每一个独立的人,因为这个人与我关系的远近而爱有差等。从孝敬父母开始,夫妻恩爱,子女之爱,敬奉师长,友悌兄弟,友爱朋友,和睦邻里,爱护族人,提携乡亲,援护同袍,爱我同胞,一层层摊开延伸,及至鸟兽生灵,山川草木。既越伸越广,也越摊越薄。这种次序就是伦理。仁者之爱不是盲目的爱,不是欲望的爱,也不是狂信的爱,而是有伦理的爱。

够长了!就此打住,不考验看官的耐性了。总之,仁是个说不尽的话题,但更重要的是去做。孔子给出的仁是从琐碎细小之处即可着手的,是真实生活性可操作的。给父母端饭送水是仁,替陌生人把一下门也是仁。慷慨蹈死是仁,不踩青苗也是仁。回到我开头那句话“仁远乎哉?吾欲仁斯仁至矣。”

1、“里仁”,出自《论语》二十篇中的第四篇篇名——《里仁第四》,又因为《论语》每篇的命名规则一般是按照每篇首句的第一个词来命名的(除了“子曰”二字),所以实出第四篇的首句: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2、一般注解将此句解释为如何选择居处条件的问题,认为人选择居处,要有意识的选在周围多为有德人聚居的所在,这样才能如常处芝兰之中,久则自化却不自知,从而达到一种让自己的德行潜移默化中趋于善道的效果。而如果没有这种意识的话呢?那就是属于“不智”了。


3、但这样解释起来总感觉有些牵强,似乎是将外在条件对一个人的塑造作用看的太重了!而《论语》整部书呢?又恰恰是在突出修身问题上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即将修身时自我的因素放在了首位,而非外境。

联系孔夫子一生的经历来看,他老人家也没有对居处环境有过太多要求,反而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连“居有定处”的基本条件都没有达到,反而说出了对于“仁”,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样坚定的话语。

何况即便说是早年在鲁国安居教育弟子的时候,也没听说过孔夫子为了亲近有德行的人而经常搬家不是?


4、所以这里的“里仁”,其实更多还是针对自我内在修身问题而言的——心为百行之帅,但心之所思所念往往易于为我们所忽略,甚至由不得自己做主,一念不慎,往往恶念又起来了,造成自己很多没来由的痛苦苦恼。所以这里夫子的意思,是要我们时常有意识地关照好自己的心念,让它时常处在一种“仁”的安顿喜乐状态里,是为“里仁”。

“里仁为美”,在现代意义上,我们常讲“心灵美才是真的美”,也正是这个意思。

4.1.[原文]

子曰:“里仁为美①。择不处仁②,焉得知③!”

[原文通释]

  孔子说:“邻里仁厚是美好的。居处不选择仁厚邻居,怎么算明智!”

[注释]

①里仁为美:邻里仁厚是美好的。里,邻里。周制,五家为邻,五邻为里。

②择不处仁:居处不选择仁厚邻居。处,音chǔ,动词,居处。“择不处仁”犹言“处不择仁”。

③焉得知:怎么算明智。焉,怎么,哪里,哪能。知,同“智”。

[解读与点评]

“里仁”,实际上讲的是居住环境,“里仁”有时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有时又是可以自己选择的,孟母择邻而居,大概就属于此例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的道德修养既是个人自身的事,又必然与所处的外界环境联系在一起。儒家重视居住环境的选择,重视对朋友的选择。与仁德者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受到的必然是仁德思想影响;反之,就不大可能形成仁的情操。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常常为择邻感慨,好邻居很重要啊!之所以说“邻居有时不是自己可以选择的”,原因就是受经济条件等限制,我们没有更多的机会自己去选择邻居。呜呼!吾今方知昔孟母择邻之不易耳!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里都有什么含义的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