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解梦网

今存《尚书》是不是伪书?(初原含义)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初原含义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1. 今存《尚书》是不是伪书?
  2. 老子说礼是社会祸乱的开始,孔子认为社会祸乱是源于礼受到破坏,那是否要重礼呢?

今存《尚书》是不是伪书?

尚书决非伪书,其中:五帝三坟。与苏美尔楔形文字印证,其楔形文字均印刻在泥板上,又称“坟”,五帝来源于苏美尔和埃兰。华夏文明源头在两河流域,当今考古测年印证苏美尔青铜文字文明有5500年,韩非子.显学:“虞夏二千年”,正好对印5500年历史。

今存《尚书》是不是伪书?(初原含义)-图1

不要受疑古派的影响,否则就太老派,有点九斤老太的味道。除非有考古奇迹,否则无论是伏生还是孔安国的尚书全是真书,只是不同传家的不同版本。不过只要认真读读很容易分出哪些是原文,哪些是后儒附会。

论证今存《尚书》的真伪,现在的证据还不足,但可以断定其中有真有伪。

《尚书》是儒家基本经典之一,主要记载了唐 虞以迄春秋时代圣王贤臣以仁德为核心的政治理 念、政治言教及其政治实践,并广涉天文历法、舆地形势、疆域划分、物产贡赋、宗教礼仪、人伦规范、家国制度、律令典刑、职官序列、礼器用物、王朝谱系、历史事件等多方面内容,对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社会观、历史观、自然观、宗教观以及认同意识之形成、巩固与传续产生了巨 大作用,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命脉和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来源。

今存《尚书》是不是伪书?(初原含义)-图2

但是,从西汉至今的两千多年间,《尚书》的真伪却一直是个问题;

特别是经清初考据家乃至民国早期“古史辨派”的“辨伪”和“疑 古”,《尚书》(特指梅赜所献孔传本,又特指其中的古文 25篇)为“伪书”的观点竞俨然成为定谳,也成为学界的主流意见 ,这对中国历史 、文化 、学 术 、思想乃至现实社会政治影响至巨。

先秦时期的诸多典籍都曾引述《尚书》,由此表明《尚书》古已有之。秦朝禁毁诗书,致使《尚书》失传20余年。西汉时期重出的《尚书》有伏生今文本、孔安国整理并传注的孔壁古文本(孔传本)、河间献 王征藏本、张霸“百两篇”以及单篇《泰誓》,至两汉之际又出现杜林古文本。

今存《尚书》是不是伪书?(初原含义)-图3

伏生今文本通过欧阳和大小夏侯 三家传授,在汉晋之世一直立于学官,地位显赫,但于永嘉乱中绝迹;河间献王征藏本于征藏者去世后也不知 下落;张霸“百两篇”在当时就被核实为伪书;单篇《泰誓》起初被归入伏生今文本,后经诸儒与经传比勘,也认定其非本经;杜林古文本因贾逵、马融、郑玄等传注而流传久远,但至宋代仍归亡佚 ;唯有孔传本,虽在西晋末 年也曾短暂消失,但不久便由梅赜献出而流传至今,弥足珍贵。

但自南宋开始,梅赜所献孔传本却被斥为“伪书”,疑《书》者们认为该文本的风格“平缓卑弱,殊不类先汉以前之文”,并认为其传承脉络茫昧无稽,由此构成怀疑的前提;又以“吹毛索瘢”的方式寻找该文本的“破绽”,由此构成怀疑的证据;进而,确指或泛指某人拼凑缀合古籍中的引《书》文句以作成伪书,由此构成怀疑的结论。然而,梅赜所献孔传本的风格不足以成为怀 疑的前提,其传承脉络并非茫昧无稽,所谓“作伪”的证据没有可信度,被指控的诸多“作伪者”一概没有作伪的必要和可能;

梅赜所献孔传本就是孔子后人为避秦火而藏于旧宅壁中的百篇遗存,也就是孔子亲手删定的 先圣教言和华夏古史。不过,这一文本并非都是其所标系时代的成品,而当是西周至春秋早期的文化精英们根据传述或书写的上古史料编成的经典,这种成书方式根本不存在所谓“作伪”问题,而是轴心时代各大文明之经典产生的共同方式。

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经过清理保护和研究,最终确定清华简共为2388枚,其中发现了失传2000多年的战国《尚书》。经整理出版的《尹至》《祭公》《保训》等属于《尚书》或类似《尚书》的文献,与现今流行的《尚书》相比较,是确有差异的。

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刘国忠教授认为,“从‘清华简’提供的这些证据来看,传世两千多年的古文《尚书》确实是一部伪书,自北宋以来,许多学者对它的怀疑和否定是完全正确的”;“通过‘清华简’,我们不仅看到了真正古文《尚书》的原貌,还可为多年来古文《尚书》真伪之争画上圆满句号。”

《尚书》是中国流传到现在的最古老的文献,它的命运多舛,能够在今天还可以读到它的传本,已经相当不容易了。就它的文本及其内容而言,可以断定其中有“伪”的部分,而这又可以说是任何流传到今天的古籍都存在的问题;但因此就认定《尚书》是“一部伪书”,也是非常轻率的。

什么真与伪?真的也好,假的也好,有几人读过?有几人研究过?有几人懂了?道听途说,论真论伪。有究其真伪的功夫,不如去好好学习研究一下。

老子说礼是社会祸乱的开始,孔子认为社会祸乱是源于礼受到破坏,那是否要重礼呢?

老子说礼是社会祸乱的开始,是针对修道境界最终要绝圣弃智,灭礼养神逍遥世外心无旁务真空至乐的,大道无名强曰道。而孔子的任务是让迷失的人类通过格物致知殊途同归和谐人界秩序之后而返老子归真之道。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老子之道,乃上士之道,神仙之道,非常人之道。

不说别的,“功成弗居”自古至今几人做到?“知足不辱”谁能做到?“知其雄,守其雌”又有谁做得到?不卖弄聪明而“大智若愚”的有几人?

“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此对上士所言。当没有道德仁义之士,而只剩下讲“礼”之人时,“礼崩乐坏”就快了,因为“礼为中人而设”。

孔子重“礼”,是因为儒学是教做人的,而人大多数是中人。不很智,不很愚,不是道德楷模,不会人性泯灭。依“礼”则风俗良好,违“礼”则世风日下。

春秋时守“礼”,诸侯不会相互攻打,现代人守“礼”社会悲剧不会频发,男女间“发乎情,止乎礼”,婚外情不会泛滥 ,家庭间守“礼”老幼不会失序。

所以老子轻礼与孔子重礼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冠。

刍荛之言,管窥之见,希望不会贻笑于大方之家。

首先要说两个本质区别,老子认为应该顺其自然完全不加约束,属于自由主义。孔子认为应该恪守规则,克己复礼属于保守主义。一般一个国家党派必然是这两种,保守党和自由党,即左翼和右翼,而且老子属于极端自由主义。

至于左和右本身没有对错,但是错在不能极端。老子的极端自由主义能维护一个小国寡民的生活,但是难以满足一个庞大社会的维系,孔子的思想比较保守,利于社会稳定,所以一般会被统治者所接纳。

我们知道周的衰弱是因为王室的衰落,维持这个礼制的力量遭到破坏,造成了祸乱的根源。但是假如王室不衰落而能维系这个礼制则又可能是王室没衰落而天下衰落了。比如清朝,在洋人没有进入的时候天下已经衰落,而王室依然强大。

礼制就像法律,公民不遵守法律必定天下大乱,而问题恰恰出在法律错了,如果大家遵守一个错误的法律那天下必亡。所以老子认为礼是社会祸乱的根源这句话对,孔子认为遵守礼也是对的。但是他们都只对了一半,应该是遵守一个正确的礼才是对的,而周礼显然已经阻碍了社会的进程,遵守法律没错,但是如果法律错了呢?那就要修法。

老子说一切都是道的自然而始,道可无常,名可无常。这样就是说道运动不息,无恒常的形态,只遵循自己的生长运动,其它种种只是道自然运动生长而始的延伸,这个延伸也只遵循道的始在发展,延伸在反复淘汰中或存或亡,最后一切都只会留下道自然的支干与道长存,也就是剪支蔓立主脑。所以世上的事都是:战无常法,礼无常礼,没有不变的恒常,只有不变的非常。战以法取胜,当别不与你斗法斗智,你又如何以法胜以智胜?好像现在的战争中,科技武器运用取胜慢慢会代替方法智胜的原则,谁的科技武器运用能全面优胜,谁就将会是最后的胜出者。同样的道理,当世人都不讲礼,你还能以礼来治人治国吗?人心常变,随道动,不以礼治为常,故有法治,德治,贤治,圣治,王治,礼治等等为支蔓之涚,但终要剪支蔓寻求主干,支蔓只是过渡为主干的因素,该剪除消亡的还是会消亡,以道无为而治,从无生有,全有而治。想想什么是没有的,必然会生出来,生有才能解没有和不足造成的问题,开源胜过节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初原的意思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给我留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